「2019 新型冠狀病毒」(2019-nCoV)環境消毒

2021-10-04

「2019 新型冠狀病毒」(2019-nCoV)肺炎,最早病例於 2019 年 12 月 8 日在中國武漢出現,迄今蔓延全球各國,已感染了一億八千多萬人,死亡近四 百萬人;臺灣亦受波及,自去年迄今已有一萬四千六百多人染病,死亡六百多 人;最近更有 delta 變異種入侵,人人自危。

「2019 新型冠狀病毒」防治,衛 生福利部展開全民快篩,病人隔離,打疫苗預防接種,更展開全面環境消毒, 不但病媒防治業改噴殺菌劑,甚至於動員國軍化學兵沿街噴藥消毒,人心惶 惶,宛如第三次世界大戰。 一、 認識「2019 新型冠狀病毒」 1. 新 冠狀病毒( Coronavirus [CoV] ) 有 別 於 細 菌 , 僅 為 具 外 套 膜 (envelope)的病毒個體,在電子顯微鏡下可看到類似皇冠的突起(如圖) 因此得名。病毒(拉丁語:virus)是僅能在生物體活細胞內複製繁衍的 亞顯微病原體。它由一個核酸分子(DNA 或 RNA)與蛋白質構成非細胞形 態,為類生物,無法自行表現出生命現象,都靠寄生生活,是介於生命 體及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,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。它是由保護 性外殼包裹的一段 DNA 或者 RNA,藉由感染的機制,這些簡單的有機體 可以利用宿主的細胞系統自我複製,但無法獨立生長和繁殖。病毒可以 感染所有具有細胞結構的生命體。 2.人類感染新冠狀病毒以呼吸道症狀為主,包括鼻塞、流鼻水、咳嗽、發燒等 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症狀,與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(SARS-CoV)、 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(MERS-CoV)比較,新型冠狀病毒(2019-nCoV)感 染後比一般人類冠狀病毒症狀嚴重,部分個案可能出現劇烈的肺炎與呼吸衰 竭等。 3.從發病個案的流行病學資訊來看,常有家庭群聚與醫護人員感染的個案報 告,因此高度懷疑可藉由近距離飛沫、直接或間接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或 體液或殘留器物表面的病毒而增加人傳人之感染風險。 4.罹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狀之臨床表現為發燒、四肢無力,呼吸道症狀以乾 咳為主,有些人可能出現呼吸困難。嚴重時可能進展至嚴重肺炎、呼吸道窘 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、休克等。依據目前的流行病學資訊,患者大多數 能康復,但也有死亡病例,死亡個案多具有潛在病史,如糖尿病、慢性肝 病、腎功能不全、心血管疾病等。 5.防範之道,外出人人戴口罩,保持安全距離,公眾進出或居家加強環境消 毒。 二、 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方式 1.空氣傳染(氣溶膠傳染),傳染沒有距離。 2.必須要藉助產生氣溶膠的行為。 3.飛沫傳染: a必須一公尺內近距離傳染。 b 必須要藉助病人產生飛沫。 c 說話時每分鐘 3 百個飛沫。 d 打噴嚏時每分鐘 3 千個飛沫。 e 唱歌或咳嗽時每分鐘 3 萬個飛沫。 f 飛沫飛不過一公尺,開放空間撐不過一秒鐘,極易飄落。 4.接觸傳染; a 與人接觸傳染:病毒直接與人口鼻接觸。 b 與環境接觸傳染:病毒經由人手,間接與口鼻接觸。 三、 新冠肺炎病毒的存活時間:病毒在各種介質的存活時間如下表

病毒飄浮在空氣中,溫度升高會縮短存活時間,但如包附在飛沫內會 延長其生存。又如果飄落或黏附在塑膠、玻璃、紙張或不銹鋼、木質器材 上,更能增長其存活時間。 四、 環境消毒:根據環保署:2020/4/20 公布修正之 COVID-19(武漢肺炎)社 區防疫公共環境消毒指引: (一) 社區或公共場所內防疫措施: 社區防疫措施以社區管理人自主管理 維護清潔為主。社區或公共場所內公共空間應隨時維持整潔,消毒重 點包括:社區各棟大門、各棟梯廳、電梯、樓梯、健身房、閱覽室及 多功能活動空間等公共區域之門把、扶手、洗手間、擴音器旋鈕、各 式觸摸式按鈕設備及空調出口。 (二) 其他公共設施管理單位(如校園、公園、公廁等): 

1. 校園範圍消毒作業由各級學校負責,進行校內公共空間設施(如川 堂、洗手台、廁所、溜滑梯遊樂設施等)、學生上課空間包括教室 內學生經常接觸之物品表面(如門把、桌面、電燈開關、洗手水 槽、馬桶按鈕等)。 2. 公園(含公廁)範圍消毒作業由管理單位負責,包含園內活動場所 及公廁,人員會經常接觸之表面(如地面、桌椅、電話筒等經常接 觸之任何表面,以及浴廁表面如水龍頭、廁所門把、馬桶蓋及沖水 握把)。 3. 環保機關對於戶外公共環境加強消毒:消毒重點場所包括:交通場 站(捷運、火車、公車、計程車)、大型營業場所(百貨賣場、電影 環境院、健身房及其他營業場所)、人潮聚集民生熱點(超市、市場、 商圈)、學校、民眾洽公機關、其他配合疫情需要消毒地點等。環境消毒噴灑器材以水霧噴射器為主。 4. 直轄市、縣(市)政府衛生局依據疫情調查結果通知環保機關進行 戶外公共環境消毒:衛生單位依據疫情調查結果,立即通知當地環 保主管機關辦理確診個案居住或工作地周邊 50 公尺戶外公共場所 環境消毒,主要包括以社區建築物之周邊戶外公共場所或其他評估 需要消毒地點。環境消毒藥劑使用種類:可使用漂白水(成分為次 氯酸鈉)、或使用環保署核准之藥劑包括四級銨等。 5. 酒精可以溶解酯類,而新型冠狀病毒的外套膜含有酯類,因此酒精 (75%效果最好)可以使病毒失去活性。至於漂白水及次氯酸水都有 次氯酸的成分(HOCl),藉次氯酸的氧化能力可以直接破壞病毒蛋白 質結構,所以可消滅病毒活性。 (1)75%酒精有設置及攜帶方便的優點且揮發快速,所以可以作為無 法濕洗手時之替代消毒方式,可用於手部清潔及較小體積之隨身 及居家物品。然而,在明顯有髒汙或是沾到血液或體液時,酒精 消毒功能會減弱,因此仍需在酒精乾洗手後,儘速使用濕洗手 (肥皂或清潔劑)執行手部衛生為宜。 (2)乙醇與含氯消毒劑均可用於環境消毒:乙醇抗菌譜不夠廣,僅適 用於小環境消毒;含氯消毒劑抗菌譜較廣,適用於大環境或髒環 境消毒。 (3)漂白水與次氯酸水都是含氯消毒劑:漂白水因製程殘留強鹼,對 環境及人體有害;次氯酸水則改變製程,排除強鹼,產生高量次 氯酸消毒,消毒需時短,效果佳。 五、 環境消毒之檢討2021 年 1 月 21 日,我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針對境外移入後之本土疫 情訂定公告《疫情警戒標準及因應事項》,將疫情警戒狀態分為第一、 二、三、四級,數字愈高管制措施愈嚴格。5 月由於檢出萬華茶藝館群聚 感染,以致陸續提升疫情警戒,5 月 11 日,出現 7 例本土染疫個案,中央 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將疫情警戒由第一級「出現境外移入導致零星社區感染 個案」立即提升至第二級「出現感染源不明之本土個案」,並實施相關限 制措施;5 月 15 日,新增 180 例本土個案(主要集中在臺北市萬華地 區),指揮中心宣布臺北市、新北市提升疫情警戒至第三級;5 月 16 日, 又新增 206 例本土個案;5 月 19 日,由於社區傳播及本土個案人數持續擴 大,指揮中心宣布全國提升疫情警戒至第三級,並展開全面環境消毒,不 但病媒防治業改換跑道,噴灑殺菌劑,全面展開防治病毒環境消毒,甚至 於地方政府動員國軍化學兵沿街噴藥消毒。 

根據媒體報導,有一名歸國的華裔美國醫師 Justin Yang 日前曾在自己的 臉書上提出警告:有效的消毒法是要將消毒水噴在門把、按鈕、桌面等高 接觸表面(high touch surface area)物體上,並非直接噴在大馬路或瀝 青柏油水泥地板上。他提到世界衛生組織也反對在室外空間進行消毒。 (一)不建議對室外空間(例如街道或市場)進行噴霧或薰蒸以殺死 COVID- 19 病毒或其它病原體,因為街道污垢和塵屑會使消毒劑 失效,而且用手清潔和清除這些道路中的所有有機物是不可行 的。對多孔表面(例如人行道和未鋪砌的步行通道)進行噴灑,效果還會更差。況且在陽光紫外線照射及高溫下,病毒本不易存 活。 (二)學者認為街道和人行道不是 COVID-19 的主要感染源。新冠狀病 毒感染多出現於公共場所或居家室內接觸傳染,街道消毒可能無 效。應針對電梯、樓梯、健身房、閱覽室及多功能活動空間等公 共區域之門把、扶手、洗手間、擴音器旋鈕、各式觸摸式設備及 空調出口等消毒。 (三)在城市街道上噴灑可能會減輕民眾恐懼並建立對政府及其所傳達 信息的信任。

但是,這樣做的一個缺點是,認為環境是安全的人 可能對個人衛生和身體距離不太嚴格。這些預防措施對於防止病 毒在社區中傳播至關重要。如果人們停止遵守這些措施,該病毒 可能會傳播得更快。由此得出的信息是,儘管城市消毒可以提高 公眾的信心,但在保護公眾免受感染方面可能無效。 六、公共場所進出自動消毒門 許多車站、百貨公司、購物中心等公共場所,在公眾進出門口,多設有 專人量體溫、噴消毒劑等預防新冠狀病毒傳染措施。最近業者有開發 "自動防疫消毒門",人員進出時,可以自動量體溫,並自動噴灑酒精 或次氯酸水等消毒劑,非常方便有效,值得推廣

資料來源:王正雄教授 授權刊登 環境有害生物防治通訊 

駿潔環境科技─新北市中和區中山路二段354號10樓
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